慶陽網訊(慶陽融媒記者 李云)岐伯是上古時期著名的醫學家,精于醫術脈理,他與黃帝論醫而成的《黃帝內經》是中醫學經典著作之首,是我國現存最早、最完備的醫學巨著,是中醫藥學的源頭,因此,岐伯被世人尊奉為“醫祖”。
慶城縣是岐伯故里,也是岐黃文化的發祥地。面對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,慶城縣抓住機遇,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,在縣域內形成了中藥材生產、收購、加工、銷售“一條龍”的經營模式,在中醫藥事業發展和岐黃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,先后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“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縣”“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”“國家中醫師承甘肅岐伯基地”。
因地制宜種植中藥材
時下,走進慶城縣惠萃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,藥香濃郁,村民們將中藥材割秧、扎捆、裝車,一派豐收景象。合作社負責人李慶忠介紹,自2012年5月開始,他聯合30名村民組建成立合作社,利用流轉土地,從事中藥材種植、育苗、初加工和銷售,借助“互聯網+”的東風,采取“電商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通過土地流轉、農戶入股等方式,實行統種、統管、統銷經營,帶動群眾增收。
慶城縣把當前中藥材主栽的黃芩、黃芪、柴胡、連翹等品種調整到本地茵陳、蒲公英和酸棗等道地中藥材,利用全縣25萬畝蘋果園規模優勢,在蘋果樹下種植蒲公英、茵陳和艾,種植面積約1萬畝;在山區、川區梯田地埂和公路邊栽植酸棗、金銀花等多年生中藥材約0.6萬畝;與林草部門協調,允許群眾在荒山荒坡上種植遠志、茼蒿、艾、茵陳、蒲公英和甘草等道地中藥材,種植面積1.5萬畝以上。
截至2022年底,全縣已累計完成中藥材種植4.02萬畝,分布全縣15個鄉鎮,平均畝產值達3200元以上,中藥材產業提供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元以上。
傳承國粹弘揚中醫藥文化
岐黃中醫藥文化傳承至今已有數千年,為做好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,慶城縣深入挖掘中醫文化資源,通過中醫藥師承教育拜師,鼓勵學科帶頭人開展“傳幫教”活動,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師承體系。在全縣中小學、托幼機構開展中醫啟蒙教育,發放《中小學岐黃中醫藥文化地方教材》和《中醫啟蒙三字經》等書籍,將岐黃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全縣中小學基礎教育深度融合,培養青少年兒童學習、繼承和弘揚中醫國粹的興趣。截至目前,全縣城鄉居民對中醫藥常識科學知曉率達到90%以上,對鄉鎮衛生院、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內容知曉率達到95%以上,對鄉鎮衛生院、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滿意率達到100%。
據《慶陽縣志·人物》記載:“岐伯,北地人,生而精明,精醫術脈理,黃帝以師事之,著《內經》行于世,為醫書之祖?!睉c城縣組織相關專家就岐黃之術的誕生傳承進行了系統挖掘整理,編寫出版了《岐伯傳奇》《岐伯考證》《岐伯醫道》《岐黃文化源流》等一套岐黃文化研究叢書,開發了富有收藏價值的線裝宣紙名家墨書《黃帝內經》。在臨床方面,結合慶城縣區域疾病特點和本地地產中藥材特性,編寫《實用中醫簡便驗廉方藥薈萃》,指導臨床中醫藥應用。
守正創新擦亮岐黃文化品牌
作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,近年來,慶城縣大力開展中醫藥文化弘揚普及工作,編制了大型隴劇《岐伯》,制作了《岐伯故里·甘肅慶城》《黃帝內經——千家碑林》等影視宣傳片,籌拍動漫劇《岐黃傳奇》,開發《黃帝內經千米長卷畫冊》等岐黃中醫藥文化紀念品,讓大家廣泛接觸和了解中醫藥,推動全民健康素質提升。
為了深度挖掘岐黃文化內涵,定期與省內外中醫院校、科研機構開展學習交流,收集整理、研究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醫診療技術,舉辦中醫院發展大會、岐黃文化論壇醫祖岐伯祭拜等活動,讓國內外游客及專家學者多了解慶城,了解岐黃中醫藥文化,不斷提升岐黃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。
截至目前,已建成岐伯中醫藥文化展示景區1個、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1個,并積極實施慶城縣岐黃中醫藥養生文化名城建設項目。結合城市建設和產業開發,加快實施國家級中醫師承拜師廣場、岐黃中醫藥文化傳承學院、岐伯藥王古洞園、甘肅岐黃中醫藥研究院、岐黃中醫特色療法中心、藥王洞岐黃養生民俗文化基地、古城墻加固和河道治理、岐黃中醫藥文化五行園及五行館、慶城知名人文景觀等10個重點項目,全面提升慶城縣作為中醫藥文化發源地的地域文化品牌影響力。